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母嬰 > 精子活力低有哪些癥狀表現?生男生女受哪些因素影響?[圖]

精子活力低有哪些癥狀表現?生男生女受哪些因素影響?[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6 16:11 精子生育不孕

精子是生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精子要保持強壯和充滿活性,才能孕育出健康的寶寶,但是,事實上,現在有很多的男人其實都是有精子問題,尤其是精子的活力降低,都是造成不孕不育的癥狀,那么,精子活力低有哪些癥狀表現?生男生女受哪些因素影響?

精子活力低有哪些癥狀表現?生男生女受哪些因素影響?(1)

1、精子活力低癥狀變現

精子的運動功能或運動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殖,只有正常作前向運動的精子才能確保精子抵達輸卵管壺腹部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精子活力低下又稱弱精癥,是指精液參數中前向運動的精子小于50%或a級運動的精子小于25%的病癥。那么,精子活力低的癥狀有哪些?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精子活力低的癥狀

無明顯全身癥狀,若繼發(fā)于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睪炎及睪丸疾病后,可出現相應的癥狀。有的精子活力低下患者可見陽痿,欲望降低、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等腎陽腎氣不足之象?;蛞娦”悴粫场⒘芾觳槐M、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濕熱內蘊之象。

精子活力低的病因

1、生殖病菌感染本病的起因多是手淫引起,病菌由尿道口蔓延至生殖系統(tǒng),如附睪、精囊及前列腺有感染時可引起精漿變異,其酸堿度、供氧、營養(yǎng)、代謝等均不利於精子活動和存活。

2、精索靜脈曲張本病的起因多是小時候或者工作中長時間坐立引起,精索靜脈曲張會導致睪丸局部因靜脈血液回流障礙而缺氧,以及靜脈血中前列腺素及5一羥色胺增高,引起精子活力低下。

3、微量元素缺乏本病的起因多是飲食缺乏營養(yǎng)所致,特別是缺乏微量元素鋅的時可影響精子活動力?;颊呖梢栽卺t(yī)生的建議下使用補鋅治療,一旦過量補充鋅元素,易造成抗癌能力降低。

4、支原體感染本病的起因多是同房時不注意衛(wèi)生或者異性攜帶支原體的病菌所致,支原體黏附於精子尾巴,必然會影響到精子活動力。

5、睪丸生精功能障礙本病的起因可能是患者小時候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并發(fā)睪丸炎所致,如果睪丸生精上皮不完全成熟或受損變薄,生成后的精子質量差,活動力較弱。

精子活力低的治療

中醫(yī)認為:男性精子的生成、與有無精子活力的強弱,關鍵就在于腎陽,所以,腎陽不足,精冷無力、或是因腎陰虧損,而引起精子活力低下;或是素體氣虛血弱、及濕熱內蘊精室,都可能引起男性精子活力低下。

腎陽不足的朋友,應補腎壯陽,但是,用藥不可過于溫燥,以防加重病情。腎陰不足的朋友,以滋養(yǎng)腎陰,補腎填精為主,但是,用藥不可過于寒涼,以防損及腎陽。如果是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應該補氣健脾。若因濕熱內蘊,擾動精室,精氣受損者,當清熱利濕,濕熱去則病除。因此,治療時應分清虛實、與標本的不同,辨證論治,以促使精子活力的恢復。患者朋友們還應禁煙、酒、以及少吃刺激性食物,不要過度疲勞。服用富含多種維生素。同時還要針對病因

2、生男生女的影響因素

1、酸堿環(huán)境。男性的Y精子耐堿不耐酸,堿性環(huán)境中Y精子更活躍易與卵子結合,X精子在酸性環(huán)境中活躍,容易受精。

2、年齡。年紀較大的夫妻生女兒的幾率比年輕夫妻高。準爸媽的年紀在25-29歲之間生下男娃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娃,而小于25歲和大于29歲的準爸媽則多生下女娃比生男娃多。

3、性生活。同房時間選擇在排卵期,同房時充分提高女方欲望,讓女方達到性高潮后射精,這樣易得男胎。因為女方性高潮時分泌物中含有堿性。相反,如果性生活過頻,過早射精,可增加生女孩的幾率。

4、職業(yè)因素。如果準爸爸的工作受到高溫、氣壓、水壓或輻射的影響,都會導致Y精子的能力衰減,備孕后更容易生下女孩。

5、壓力因素。準爸爸如果長期處在強壓高壓的狀態(tài)之下,會使精子數目減少;而女性太緊張的情況下,會產生強烈的酸性環(huán)境,不利Y精子存活。所以,想要生男孩,準爸媽的壓力千萬不要太大哦!

6、飲食因素。根據科學家們對于食物的研究,發(fā)現有些食物的屬性是酸性的,而有些則是堿性的,倘若一對夫婦在家庭計畫的過程中,真的是很想生一個男生,那么為了增加生出男孩的機率,孕婦就應該要多吃一些堿性的食物,因為這類的食物可以平衡一下人體的酸堿度,使得人體呈現堿性的狀態(tài),增加Y精子順利與卵子受精、結合的機會。一般來說,堿性食物包括有新鮮的蔬菜、牛奶、柳丁、香蕉、海帶等。

7、其他金屬元素。準媽咪在妊娠前6周吃偏咸的和富含鉀、鈉的食物,都可以增加生男孩的幾率。

8、季節(jié):春秋受孕較易生男孩,夏冬季受孕較多生女孩。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