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wǎng),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美容 > 護膚養(yǎng)顏 > 洗臉用潔面儀還是洗臉刷好?洗臉怎么洗安全又衛(wèi)生?[圖]

洗臉用潔面儀還是洗臉刷好?洗臉怎么洗安全又衛(wèi)生?[圖]

大眾健康網(wǎng) 2019-11-28 20:22 洗臉潔面洗臉儀

怎么清洗我們的肌膚呢?如果肌膚沒有洗干凈的話,那么皮膚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了,肌膚的清潔是護膚的基礎工作,現(xiàn)在市面上還有潔面工具可以使用,比方說潔面儀,潔面刷,那么,洗臉用潔面儀還是洗臉刷好?洗臉怎么洗安全又衛(wèi)生?來看看。

洗臉用潔面儀還是洗臉刷好?洗臉怎么洗安全又衛(wèi)生?(1)

1、洗臉刷有助去角質(zhì)

目前大熱的洗臉刷,被不少美容達人稱為“洗臉神器”,稱用了洗臉刷不僅可以去角質(zhì),還能讓臉色看上去“紅潤有光澤”。事實真是如此嗎?

記者在淘寶搜索發(fā)現(xiàn),一款洗面刷號稱“刷毛比手指頭更能深入地接觸皮膚和毛孔,去除污垢的同時能去除角質(zhì)層”。另外,“刷毛對皮膚的適度刺激就像天天做面部SPA,促進血液循環(huán),幫助淋巴排毒,久而久之會變得氣色紅潤有光澤。”此外,一些洗臉刷還號稱可以讓肌膚水潤,變年輕。而這些洗臉刷的價格從幾元錢到幾百元不等。

對此,望京醫(yī)院皮膚科主任李廣瑞指出,從理論上講,洗臉刷應該可以對去角質(zhì)和去污有一定效果。但至于宣傳的其他功效,李廣瑞表示,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表明,洗臉刷有號稱的保濕、抗衰老等功效。

他還提醒,洗臉刷也要根據(jù)自身膚質(zhì)來選擇。實踐證明,較硬的刷毛適合油脂分泌旺盛的油性和混合性皮膚,干性皮膚對清潔力的要求不需要太高,可以選擇刷毛較軟的刷子。

2、洗臉工具花樣翻新

除了洗臉刷,其實早有眾多的洗臉工具在市場上售賣,什么魔芋洗顏棉、電動洗臉潔面儀、洗臉海綿、納米毛巾……不少產(chǎn)品都聲稱除了可以將臉洗得更干凈外,還有抗皺、保濕等“神效”。

在一款魔芋洗顏棉產(chǎn)品介紹中,記者看到,賣家稱“采用純天然蒟蒻植物纖維,不含防腐劑、化學添加劑,成分溫和不易對皮膚造成刺激;每天用來洗臉按摩可平衡皮膚酸堿值,加強去角質(zhì)、抗皺效果,提升臉部光澤度”。

另一款電動洗臉潔面儀的賣家則聲稱,使用效果4倍于普通清潔方式,除了去角質(zhì)的作用外,還能令肌膚“光滑細膩,提亮膚色”,并稱能“促進后續(xù)專業(yè)護膚成分滲透,有效放大護膚產(chǎn)品功效”。

對于這些產(chǎn)品的“功效聲稱”,李廣瑞指出,很多所謂的“功效”都只是廣告宣傳而已。他強調(diào),各種洗面產(chǎn)品,其主要作用也就是“洗面”而已,普通毛巾的作用也是“洗面”。

普通毛巾洗臉最安全

傳統(tǒng)的洗臉毛巾在潮流的各種洗臉神器面前似乎寡不敵眾,那么,傳統(tǒng)的毛巾真的要丟棄嗎?

如今很多人的肌膚敏感,對于各種洗臉工具也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不少所謂的“洗臉神器”都號稱更安全,更適合敏感肌膚。

李廣瑞指出,選擇哪種洗臉工具,還得根據(jù)各人的條件。經(jīng)濟條件好、追求時尚舒適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用價格高的洗面新產(chǎn)品,而經(jīng)濟條件差者,用普通毛巾即可。從安全角度講,普通毛巾相對最安全。

3、美白護膚的知識

美白護膚知識一

要學會按摩臉部。按摩臉部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橄欖油或者精油護膚品,輕輕的按摩自己臉部的各個穴位。其實跟洗臉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按摩時手法應該是往上的,輕輕的用指腹推,以達到提升臉部的效果。

美白護膚知識二

可以選用些菊花、玫瑰花、檸檬、綠茶,一起泡水當茶飲喝。菊花清火潤燥,玫瑰美白養(yǎng)顏,檸檬美白清爽,綠茶防輻射、清除體內(nèi)毒素。

美白護膚知識三

用接近體溫的溫水洗臉屬于最正確的洗臉方式。清潔皮膚時需要注意的是不但要去除臉上的臟東西,還要想辦法打開毛孔,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要每個一段時間去除一下皮膚角質(zhì)。

美白護膚知識四

自制去黃美白面膜。選用薏米粉、綠豆粉、白芷粉、蜂蜜、牛奶調(diào)和后,涂于面部,約20分鐘后洗去。夏季黃瓜比較多,還可以將薄薄的黃瓜片,貼于面部,尤其對斑點很有效果??擅刻焓褂谩?

美白護膚知識五

夏季西紅柿很多,西紅柿含Vc豐富,而且是去斑高手,每天都盡可能的吃西紅柿,比如生吃、炒、或者作湯食用都是不錯的,絕對對防止紫外線美白有好處。另外,夏季應季的蔬菜水果也不少,可以多吃些茄子、冬瓜、苦瓜、西瓜、葡萄、梨等。少吃些高熱高脂肪的東西,畢竟這種東西吃多不利于身體排毒。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